您好,欢迎来到深圳市智慧安防行业协会——(原深圳市视频报警安防行业协会)
当前位置:协会首页 > 市场分析 >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安防企业的抗洪之路道阻且长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安防企业的抗洪之路道阻且长

时间:2020-07-22 10:04:30 来源:智慧安防网 作者:拾七

今年南方暴雨分布广泛、多点爆发、局地强度大,在中小流域的乡村山洪、泥石流以及城市内涝现象突出。据报道,截至6月26日,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374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78亿元。

洪灾水势堪比“98洪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除了个别声音怨责这是不可避免的天灾,公众更多进入理性思考和讨论,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在防汛防洪、抗洪救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把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关注点。

而在快速发展的智慧安防领域,又在抗洪方面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未来能否达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高度?


●漫漫抗洪路 看以往都是如何做的●

作为常见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夏天我国都要经历防汛抗洪阶段。今年恰逢气象大年,面对的挑战也更大。

6月7日,一场突袭而来的洪水席卷广西阳朔,根据桂江平乐水文站的监测数据,这是当地自1936年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洪灾造成阳朔县近4万户家庭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6.47亿元。

7月7日,安徽歙县高考首日遭遇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县城多处洪水上路、严重积水、道路受阻,考试因暴雨延期。

歙县二中考点的洪水 图源红星新闻


此外,近日受持续暴雨和上游洪峰影响,安徽歙县境内多条河流水位上涨,河水倒灌进城区,导致城区多地积水严重,道路无法通行。鄱阳湖的各水文站,全线超警,并且至少有四个水文站出现超1998年历史洪水水位。


图源 三联生活周刊


在近期南方大面积降雨带来的洪涝灾害中,受损的远不止上述地区。截至6月26日,洪涝灾害已造成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26省(区、市)1374万人次,死亡失踪81人,紧急转移安置74.4万人次,倒塌房屋1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278亿元。

今年洪灾泛滥实属天灾,既然天灾无法避免,那么在人为的治理洪灾上该如何发力呢?

自古以来,水利工程都在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来较大的防洪效益。

回溯历史,最著名的治理洪水的例子就是“大禹治水”,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1961年6月上旬,广东省西江、北江以及漠阳江流域遭受大洪水的袭击。北汉石角站洪峰水位比1947年北江大堤崩决时的水位还高0.26米;在下游的马口站,洪水超过警戒水位达八天之久。当时的四会县(今四会市)采取机械排水与人力排水同时并举,出动抽水机、马、水车等, 一天即解决了全县受涝面积的三分之一。

1994年6月中旬,珠江流域出现大面积暴雨,由此引发山洪。黔江、西江、 北江各站水位均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水位。各支流上游山区的山洪严重,广东连南发生山崩,罗城、都安石灰岩地区出现山洪排不出,大面积积涝,西北江干流沿岸洪涝伴生。在三善水站,水位高达3.17 m,用人力堵口难以完成。采用决口东部的广珠东线公路筑了一 道长3.5 k m,高 1.2~ 1.5 m 的第二道防线,防止洪水东流。

2005年6月9日至25日,珠江流域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降雨,造成局部地区山洪暴发,西江、北江、东江流域遭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灾害发生后,广西和广东省政府对抗洪救灾工作高度重视,梧州市河西堤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面对超百年一遇洪水,采取严防死守抗洪保堤措施,调动部队和地方抗洪抢险队伍,利用防浪墙和高子堤,使河西堤不遭洪水淹浸,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国家为抵御洪灾加大对堤防建设的投入、兴建水利,使得抗洪形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另外,修建救济机构基础设施也是抗洪救灾的一部分措施。为减轻灾害后果,治理已成为确定“天灾”是否会成为“人祸”的关键变量。




●安防技术赋能防洪救灾●

时至今日,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渗透到生活各个场景,开始赋能防汛应急抢险工作,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安防行业来说,解决防洪防汛的需求一直以来都是各大厂商努力的目标,在智能化浪潮下,各大企业都推出了防洪抗灾的解决方案。


城市排水系统、智慧防汛平台、山体滑坡预警监测系统、泄洪告警系统、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为抗击汛情添加了不少力量。


例如,铁路系统利用卫星遥感监测、防洪专用无人机巡查、水下机器人检测等手段,对沿线外部环境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控,精准掌握可能会导致的地质灾害和事故隐患,提前介入消灭在萌芽状态。


今年7月8日上午,海康威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助力新安江水库顺利泄洪。其通过海康威视的设备与平台实现远程高清监控,实时将泄洪沿江流域的画面清晰传输到指挥中心,为防汛指挥部门的调度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水尺摄像机识别的数据与水文站浮子水位计数据对比


又如高新兴研发了铁路可视化防洪防灾解决方案,助力铁路防洪减灾,推进铁路防洪监控指挥建设,助力构建铁路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该方案建立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凭高点监控为核心,以应力监测、环境感知、雨量监测、低点监控等为辅助,以增强现实技术为手段,融合多个平台业务系统,形成高低交错,远近结合的立体监控体系。


此外,天地伟业从“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入手,着重江河湖泊、水库大坝监测、山洪灾害预警、水利信息化工程等监控建设等角度,推出“400万全系列水利摄像机”。已应用在吉林、湖南、天津、河南、安徽等多个省市,涉及防洪管理、水库监测预警、河长制监管等多个方向,具备实现可视化、智能化、一体化水情监测、流域上下游成体系连续洪水姿态监测等功能。


科达推出便携式应急指挥箱,可随身携带深入前线,在路网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受灾腹地,建立前方临时指挥中心,实时采集、上传现场多种音视频信息,并与后方指挥中心实现音视频通信和联动指挥,有效提升灾害现场感知和救援指挥能力。



除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赋能抗洪,也有企业采取战略合作的方式,强强联手助力防洪抗汛。


2019年6月,大华股份与启迪控股旗下启迪河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将在水利信息化领域深度合作,成立“水利AI-图像”联合创新实验室。大华股份利用自身优势,在水利行业积淀多年,完成了大华HOC智慧水利解决方案的开发和实战应用,实现对洪涝等灾害的预警,提升监管水平和效率。


2019年11月,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下属的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智慧水利展开深入合作,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水利行业的业务部署和智慧决策,为我国水利行业的立体化监测、精准化管理、规范化监督、智能化决策和便捷化服务贡献力量。


这是“硬核”科技带来的新变化。不管是视频监控、安防预警、智能防汛变电站、便携式智能排污泵、5G无人救生船等技术,面对肆虐的洪水,“硬核”科技的应用为防洪抗汛助力,提升防洪减灾科学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为汛期安全再加“安全锁”、再织“安全网”。


●安防抗洪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洪灾自古以来就是头等大患,回看古代、近代,再到现代的防洪措施,从人力到科技,防治经验累积在不断积累。但也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年年治水,年年洪灾?


这里存在地理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的原因。如果仅从“安防抗洪”来看,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据相关调查分析显示,目前我国安防在防洪防汛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智能防汛解决方案成本过高。例如城市内涝检测预警系统、智能防汛变电站、智能防汛墙等解决方案的设备报价昂贵,主要集中用在省会等二线或以上城市。


其二,智能监控地域分配不均。受灾地区都是县市及以下地区,当地智能摄像头普及程度较低,智能监控的水平还较低,难以对山洪引起的地质灾害做出预报预警。


其三,无人化市场尚未下沉。目前我国的水位监测站然采用人工巡检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收集,有些巡检站地理位置险峻,阻碍了信息传递。无人监测、无人采集等技术停留在高端应用的层面。


其四,产品种类较为单一。摄像机的功能还停留在抓拍、人脸识别等功能上,没有根据乡镇所处地域的特点进行灵活改变,比如对于洪涝多发的乡镇采用防汛摄像机等。防汛设备应用最多的还是防汛板,整体防汛的智能化水平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局面。


图源 新华网


在当前的防汛应急抢险工作中,科技作为辅助手段,如何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对于排涝建设完备的大城市,就算是常年遭遇台风、暴雨等强降水天气,很难形成洪涝灾害,而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容易因为汛期而毁于一旦。但笔者相信,随着“雪亮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防洪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生态、防洪综合功能不断提升,以及在科技与人力的强强合力之下,打造以“防”为主的抢险救灾工作方针,将逐步实现控制洪水向洪水治理转变。



企业资讯
择高而立,向宽而行!熵基科技合作伙伴大会2024成功举办
3月28日-29日, “熵基科技合作伙伴大会2024”在美丽的莞城盛大举行。本次大会以“择高而立,向宽而行”为主题,采用了“主会
云天励飞发布深目AI模盒,把大模型应用成本降到千元级别
3月28日,云天励飞举办AI大模型产品发布会,正式发布“深目”AI模盒。该产品能够做到“3个90%”——覆盖场景超过90%、算法
熵基科技受邀出席2024大湾区产业园发展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近日,由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东莞市产业园区协会主办的2024大湾区产业园发展大会在深圳圆满举办,来自园区、学界和企业的众多
项目活动
热门专题
  • 熵基科技出席数字经济及智慧城市空间未来应用创新峰会
  • 2021年智能安防机器人市场或将进入井喷期
  • 2021年的智慧城市建设该怎么发展?听听行业大咖的观点
  • 达实信息:颠覆传统经营模式 构建互联网+门禁新时代